近日,“全球首家使用地沟油作为飞机燃料的荷兰皇家航空公司,为了获得更多的地沟油,把目光盯向中国”的消息一出,立刻引起人们的热议:“我国地沟油何时能飞天”、“国内有多少地沟油”、“如何杜绝地沟油回流餐桌”……一石激起千层浪。
事实上,我国对于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技术早在10多年前就已经问世,这点从我国已公开的近百件发明专利申请量上可见一斑。然而业内专家称,虽然地沟油提炼技术已经成熟,但因地沟油在回收、处理过程中成本过高等现实问题,地沟油还没来得及被大规模“收编”,就被一些黑加工作坊“变身”为食用油,回流到了餐桌。对此,我国一些科研机构、企业正在积极研发地沟油检测技术,并申请相关专利,以期通过高科技手段把这些“变身”地沟油“打回原形”。
“变废为宝”困难重重
提起地沟油“变废为宝”技术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北京科技大学土木与环境工程学院教授,曾在“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住宅生活垃圾无害化、资源化处置技术及设备开发子课题中担任负责人的汪群慧说了这样一句话,“我们现在都不愿意再去做这方面的研究了。”
汪群慧告诉记者,地沟油对于我国公众来说一点儿也不陌生,只不过人们不会把它与可再生能源联系到一起,而是立刻想到食品安全问题。对于这一点,她觉得很无奈。
“虽然我国对地沟油‘变废为宝’的技术研发晚于国外,但目前有一些提炼技术已相当成熟,尤其是在地沟油转化成生物柴油方面,我国已取得重大突破。”汪群慧向记者介绍。
事实也证明如此。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进行专利检索发现,我国目前已公开的与“地沟油”有关的发明专利申请有92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有22件,而且申请人大多来自中国。从这些专利申请的摘要可以看出,发明专利申请大多涉及“如何利用地沟油来制备生物柴油、洗衣用皂粉、油漆”等。其中最早的一件发明专利申请提交于2003年,名为“一种炉用燃料组合物”,其摘要显示:“本发明涉及炉用燃料组合物,其中地沟油占重量百分比的30%至50%。本发明特别适于炉用燃料,其综合燃烧性能优于普通柴油。”目前该件专利申请的法律状态显示为“授权”。
“有技术又能怎样?用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基本上就挣不到钱。”汪群慧给记者算了笔账:以地沟油生产生物柴油为例,地沟油回收价格在每吨4000元至5000元,而一吨地沟油生产出来的生物柴油也就卖个5000元左右。生产成本高、利润空间小,回收还要起早贪黑、挨家挨户跑,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种种现实问题导致地沟油“变废为宝”困难重重。
检测技术“应运而生”
“提起地沟油,几乎人人都唾弃。因为在人们看来,地沟油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回流油’的代名词。”无锡市金坤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下称金坤生物)总经理赵晓联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地沟油产生于餐厨垃圾,而据有关部门保守估计,我国城市餐厨垃圾每天产生量不低于30万吨,每年产生的餐厨垃圾不低于6000万吨。随着餐饮业零售额以每年近21%的速度增长,餐厨垃圾还将如滚雪球般增多。这就使得地沟油回流餐桌有了源源不断的“原料”。
“地沟油‘变身’食用油后,光靠感官是不好检测的。”赵晓联告诉记者,在这种情况下,一些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始寻求一种检测方法,来鉴别食用油中是否掺杂了地沟油。
记者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上进行专利检索发现,目前我国已公开的涉及“地沟油检测”的发明专利申请有5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有4件。发明专利申请的递交时间均为2010年。
“金坤生物在去年年底获得了一件名为‘地沟油检测装置’的实用新型专利授权。”赵晓联介绍,这件专利产品可以检测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食用油中是否掺有地沟油,操作简单,可反复使用,目前这套检测仪的市场售价为9800元一套,目前主要提供给工商、粮油等部门。
“靠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把‘变身’地沟油‘打回原型’在某种意义上说是社会的悲哀。”暨南大学理工学院地沟油检测研究团队成员欧仕益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感慨地说。他认为,杜绝地沟油回流最有效的一个手段就是“变废为宝”,但这需要政府对地沟油回收等环节进行干预,加强餐厨垃圾的收运处置管理,强化监管力度,严厉打击地沟油回流现象,同时积极扶持相关企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