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停了一段时间的我国LED产业最近又身陷一场命运未知的专利漩涡。日前,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ITC)投票决定正式对部分LED产品及其同类组件启动“337调查”。据悉,美国ITC最终确定的被诉方除了美国Feit电子公司、美国Unity Microelectronics有限公司之外,还有两家中国LED企业,分别是中国厦门Feit电子公司以及中国台湾东贝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近几年来,LED行业专利诉讼频发,诉讼策略逐步从上游的技术阻断,发展到阻碍成品的出口,产业链中下游的生产企业专利风险日趋增大,中国企业在诉讼中也未能置身事外。
有关专家表示,随着我国LED产业近年来的快速发展,企业间强强联合,市场逐步分化,国内LED市场格局日趋明晰,市场规模迅速扩大,但作为抵御外部风险和提高自身核心竞争力的专利储备还非常薄弱,这是导致目前我国LED产业大而不强的根本原因。专家建议,国内LED相关企业应抱团取暖,尽早建立LED产业专利池,增强抵御外部风险的能力。
专利不足面临诉讼挑战
据了解,此次“337调查”决定启动的起因是美国科锐公司(下称科锐)在2014年1月12日指控美国进口以及美国国内市场销售的部分LED产品及其同类组件侵犯了其专利权,并向ITC申请启动“337调查”,请求ITC发布排除令和禁止令。
事实上,美国对中国LED产品启动“337调查”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8年就有6家中国大陆LED照明企业被控涉嫌专利侵权,2012年被调查的中国LED照明企业上升为13家,呈现出逐渐上升的趋势。国际巨头依靠在专利方面积累的优势,不断向我国LED企业发起专利攻势。
“此次‘337调查’主要涉及LED相关技术的8件专利,包括LED芯片设计、结构及处理、LED封装,以及以LED为光源的产品等,涉案专利从外延芯片到封装应用均有涉及,基本覆盖LED全产业链。” LED产业专利联盟理事长眭世荣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此次涉案的LED部分专利,科锐除了在美国获得专利保护之外,还通过优先权在中国获得了专利保护。假如有一天,科锐联合飞利浦、欧司朗等国际巨头,用他们手中的专利建立专利池或者专利联盟,全面阻止中国半导体照明企业在中国大陆生产制造和销售上述专利产品,中国半导体照明产业的许多企业可能会像DVD企业一样从此一蹶不振。毕竟目前各大厂商之间的专利交叉许可条款不明朗,防得了科锐,也难防其他厂商,这是一场拉锯战。
据LED产业知识产权联盟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我国LED照明产业专利拥有量虽多,但专利的质量还有待提升,且专利主要集中在外观设计领域。我国LED领域的专利有一半以上由国外公司拥有,这些专利几乎覆盖了原材料、设备和应用等各个产业链,尤其是基础专利几乎都被国外公司掌控,这也导致我国企业在国际竞争中难以掌握主动权。
记者联系了涉诉的国内两家LED企业,但对方均表示,暂不作回应。
抱团取暖提高应诉能力
是主动应诉,还是被动妥协,站在十字路口的中国企业究竟该如何抉择?
“企业一旦在海外遭遇知识产权侵权纠纷,将面临非常高的维权成本,这也是目前国内许多企业遭遇‘337调查’之后最大的顾虑。”作为我国LED产业发展较为集中的地方,广东省知识产权局副局长谢红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目前,一些企业在应对“337调查”的过程中流露出畏惧的心理或者采取不积极的态度,这往往直接导致中国企业不得不接受巨额的赔偿,或者被迫放弃国际市场,这对我国相关产业造成的影响和打击很大。
因此,尽快提高我国LED相关企业的应诉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广东省知识产权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李强建议,应尽快建立LED产业专利池,把“紧箍咒”变“金箍棒”。“我认为‘抱团取暖’、集体应诉才是目前摆脱困局的一个核心策略。LED产业专利联盟作为行业专利组织,应尽快联合企业建立专利池,以此来共同应付国外的专利问题。我认为涉诉企业可以把整个诉讼的权利交给行业组织,由LED产业专利联盟来组织成立一个包括技术、法律、专利在内的强大的专家力量队伍,形成合力,一致对外,通过最优质专家资源的协力合作将损失降到最低。”李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