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和2015上半年,“IP电影”这词很流行。文创影视产品,戴上一顶IP帽子,便立刻显得高大上,吸睛又吸金。虽然讲的和听的,不太清楚那是什么;但几句话不用到这个词,感觉似乎就不够潮。
雷神索尔耍金箍棒
一时之间,大量参杂IP的词汇出笼,“IP电影”、“大IP”、“IP价值链条”等。这在真正从事IP工作的人听来,特有违和感,感觉像是看到雷神索尔不敲大锤子,而去挥舞孙悟空的金箍棒那样,不习惯。
在他们的专业认知中,“IP电影”(或是用IP这洋文来前缀后饰的一干新词),也就是个所谓“衍生著作”的概念,不过就是把既有的IP,改作成另一个IP,这样而已。(但这么说,可能本来懂的就会懂,不懂的还是继续不懂)。但是无妨,不论怎么折腾IP这个词,高大上也好,拾人牙慧也罢,语言就是个习惯,存在就是硬道理,让市场和时间来证明价值。
但是这里面,究竟有什么是圈外人本来不知道的?答案是:基本没有。对既有知识产权(IPR –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可以简称IP),继续投入资源开发,然后设计商业模式,多方深入挖掘价值,本是文创圈子的老梗,国内外行之有年,现在只不过用了个精简的新词,旧瓶新装。
但这新瓶还是有些意思。这是利用法律,把无形的智力创造,定义出了有边界的产权。有了产权,才有主人翁思想,人们就容易去考虑里面有什么好处,才会花大力气,挖掘价值。而且这么一来,以前说这作品“美不美”、“好不好”,现在就要说IP “有什么”、“有多少”、“有多久”。形容词成了名词,促进了市场化的交易与流转,推动文创金融,往精致、细化提升。
泡沫来了?
对于流行词汇,是要“必也正名乎”,或是任其张冠李戴,看来似乎已经不是重点。现在大家关心的是,这样的热火朝天,会不会成为泡沫?下一步怎么走?
中国式发展,一窝蜂是常态,追逐文创IP的热钱恐怕也不例外。欧美文创投融资的发展历程,大多是在专业圈子里先流转,逐步扩散为业内常识,最后才是大众投资参与。这过程中,有足够的时间修正路径,淬炼积累,调试渐进,才有了我们眼前所谓的“欧美成功模式”。罗马不是一天造成的,我们没有沉淀积累做背景,“拿来”主义就先用上,加上互联网加速信息扩散,在产业升级转型、追求热点亮点的急迫感下,造就了中国速度,却也使得发展过程中的回档整理,成为必然。
这种发展模式套用在IP电影上,如果出现泡沫爆裂,那也不足为奇。
只不过,用泡沫化来形容这波热潮的退去,并不准确。只要大趋势是向上,那么前浪退去,继之而来的浪头,将更高更大。文创结合金融,已经是大势所趋。所以,已进场的,肯定要临阵磨枪,补充知识,了解身处风险,才能全身而退;还没进场的,要理解风险,以便在下一波浪潮前,练就本事。
下一波浪潮:IP证券化
接着出现的浪潮,将可能是用“证券化”工具,为文创、影视、甚至科技的创新做融资。这所谓的证券,并不是交易所里的AB股,而是一种非法律的概念,比较像是北大吴志攀教授在《文创与高新产业融资》推荐序说的,“用比较平滑的办法,把许多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资本溶合起来”。现在流行的众筹,就是一种证券化的变形。至于在现有制度下,具体产品将会是什么,那是监管部门和专家学者要去关心的事。
4个明显的趋势,正推动这波新浪潮:
首先,在经历了一阵发热发昏,甚至可能是以泡沫收尾的暴冲,终究会有沉淀积累。曾经的参与者、旁观者,对IP涉及的风险,衍生的现金流态样,将形成一定的认识 。人们将体会到,IP不是那么垂涎欲滴,但也没有那么难以下咽,关键在是否有足够的知识和经验,对风险分门别类,判断真实面貌,然后用相应的措施去缓释。这样的认识,或许需要付出一些代价,但终将成为迈向下一阶段的基础。
其次,这波热潮累积的IP数量,已相当可观,网传至2014年底,114部网络小说的影视版权被购买,其中90部计划拍电视剧,24部计划拍电影。此时证券化的精髓--——资产池,就能派上用场,用来缓释投资方最怕的风险 – ——不卖座。
资产池的概念,其实在VC圈早就是常识,几十个项目,只要一个赚钱,就能弥补其他亏损。同理,把众多IP集中成个池子,纵使个别IP存在风险,但整池子产生的现金流,能相对趋于稳定,成为银行投资人看得上眼的融资标的。
这不是什么新的思路,只是以前办不到。但现在,经历了2014-2015年的热潮,IP已经出现被求购集中的现象。这么一来,权利买卖的经验有了,管理成本降低了,走完学习曲线,资产池的设计、形成、维护,就变得更有操作性了。
第三个趋势特别明显 - ——政府正大力鼓励文创与金融结合。顺着政策风向,拿补贴,走审批,要额度,什么都容易。这从几年前开始,联合发布《关于金融支持文化产业振兴和发展繁荣的指导意见》,延续到15年《关于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等等,这样的政策,以后必然还有,而且力度还将更强。特别是,带有“文化输出”的项目,将会有更大力度的支持。能面向全球的项目,在相对成熟先进的资金市场下,向全球投资人进行证券化融资,这将是水到渠成的事。
说远了吗?正好相反,没见着这趋势的人,即将要错失下一波浪潮。神剧《花千骨》的操盘手,最近就表示,至少有两个国外投资人,捧着钱要把神剧改做成魔幻大片,这有点“指环王”的节奏;而选取剧中一些桥段,与舞台剧结合,融合中国功夫元素,走向国际巡演之路,出现《大河之舞》或《太阳马戏团》,这样的全球畅销、长销作品也未可知。
第四,经济情势正倒逼着资金流向IP开发。中国过去几十年的经济成长,火车头是地产开发,但这样的结构,不久就到拐点,因为土地的供给终究有限。下个火车头在哪里?领导已经说了,就是创新——文化创新、科技创新。而能把创新化为真金白银的,就是IP。
开发地产与开发IP相比,有类似性,都需相当成本去开发,开发好都能收租,还能带动一整地块的繁荣,潜力惊人。当然,两者也有很多不同,但最值的一提的,是开发“IP地块”,没有止境,没有地域限制,入住人数没有限制,还能卖到全世界。无怪乎,听说地产商们,风向敏锐,捷足先登,成为这阵子成为抢购IP,进行“IP圈地”的主力之一。
这种对IP潜在价值的重新认识,很快就会扩散开来,迟早成为更多人的常识,市场有了这样的认知基础,加上地产经济拐点的来临,涌入IP开发的资金,将开始寻求更为先进高效的融资模式,IP资产证券化的出现,也就理所当然。
作者简介:钟基立,跨界跨文化整合型法律工作者。曾任职于香港高盛、北京高华证券,以及美国华府、北京、上海与台北等地国际大型律师事务所,现于宸鸿科技担任集团副总、法务长,并任厦门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兼职硕导。著有《文创与高新产业融资》一书。
欢迎投稿 tougao@mysipo.com 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